中国数字化建设的重点:挖掘数实融合新动能
当前,数字中国建设正处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。权威数据显示,2021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已达45.5万亿元,占GDP比重近40%。随着数字经济在GDP中的比重不断提高,其作为国民经济“稳定器”和“加速器”的作用更加凸显。
近年来,数字技术市场的主要参与者加紧了传统行业的布局,在农业、制造业、能源、交通、医疗等领域不断探索。在取得初步突破的同时,也面临着进一步发展的挑战。接受《第一财经日报》采访的多位专家学者认为,“把实体经济作为发展重点”,加大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,激发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动能,是增强经济韧性、加快数字中国建设的关键关键。
数字经济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。
“把实体经济作为发展重点”早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就已尘埃落定。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,“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,必须以实体经济为核心,以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为主攻方向,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。”
加快数字中国建设是提升实体经济质量优势的必然路径。作为近年来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创新引擎,数字经济的表现有目共睹。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《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报告(2022)》显示,2021年,中国数字经济规模已达45.5万亿元,同比名义增长16.2%,高于GDP名义增速3.4个百分点,占GDP的比重为39.8%,成为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。
北京大学新街沟研究院《十五期间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路径研究》指出,数据要素和数字技术可以降低市场交易成本,促进产业分工,优化要素资源配置,提高经济发展效率,优化劳动力市场结构,提高资本回报,更好地支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。
公开数据显示,2002年至2011年,中国数字经济增速低于同期GDP平均增速,只是国民经济的一部分。“但随着数字经济在GDP中的比重不断提高,实体经济的基本面发生了变化,数字经济正逐渐从实体经济中的‘新兴业态’转变为实体经济中的‘普遍特征’。因此,衡量企业发展和经济质量提高的目标也在变化。数字中国的建设也是数字技术重塑千万个行业的过程,是实体经济在数字与现实的融合中加速向更加优化的结构演进。”中国数实融合50人论坛副秘书长胡告诉记者。
根据信通院的上述报告,2021年,中国工业数字化规模达到37.2万亿元,同比名义增长17.2%,占GDP的比重为32.5%。事实上,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过程中,数字与现实的融合是任何行业的关键。以“三农”为例,数字乡村建设已经成为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,农村产业、人才、文化、生态、组织的提升都离不开数字化的工具和手段。
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胡冰川告诉记者:农业强国的顶层设计,要求农业发展方式、生产方式、组织方式现代化。目前,从上游的智能育种到中游的耕种收割结构升级,再到下游的智能销售、数字化仓储物流,数字元素贯穿农业现代化的始终。
市场的共识是,在上一波数字经济发展中,转型重点主要分布在零售消费端,以个人为主。与发达国家相比,中国的工业数字化,尤其是制造过程,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。其中有硬件和技术水平的限制,有数据共享不足,有市场参与者数字化转型的成本和意愿。